欢迎来到抖树网络
Time:

您的位置: 首页 >> 财经新闻

上层建筑_中华帝国两千年,上层建筑是“秦制”?经济基础却隐含另一套规则

2024.05.25 来源: 浏览:

好多公知总说,政府就像个物业公司,是靠纳税人养活的;官员就是个“楼管”,是给“业主”服务的,刷不到好评,就该撤换。

这话放在别的国,可能都对;放在中国讲,还真不对。

中华帝国两千年,上层建筑是“秦制”?经济基础却隐含另一套规则

要不然你看,国外的王爷们,怎么都那么卑微呢?

英王查理一世缺钱了,被迫召开“长期议会”,想多收点“物业费”,结果和议会撕破了脸,被克伦威尔砍了脑袋;

法王路易十六也缺钱了,只好召开三级会议,也想多收点“物业费”,结果触发了法国大革命,自己也上了断头台;

“美王”华盛顿打赢了独立战争,但欠下一屁股债,只好解散了手下的“乞丐兵”,捞了个不恋权位的美名,回家种地去了……

但在中国不一样。

从两千七百多年前开始,中国就开创了世界上最早、最成熟的“国有专营”制度,大把的国有企业和国营企业,那就是给国家创收搞钱用的,还真不是单纯的“物业公司”这么简单。

中华帝国两千年,上层建筑是“秦制”?经济基础却隐含另一套规则

管仲

都说“百代皆行秦政制”,其实话只说对了一半,“上层建筑”是秦国那一套,但“经济基础”,更多的还是“齐政制”,也就是当年,管仲和齐桓公在齐国搞的那一套——

国有专营、盐铁专卖、宏观调控、价格干预、大基建刺激经济发展、鼓励消费扩大内需……等等经济政策,根本不用解释,今天的中国人,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。

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,不然的话,手里没钱,你就是秦皇汉武、唐宗宋祖,又能比路易十六和查理一世强多少?

所以李鸿章他们刚开始搞“洋务运动”,其实不算啥新鲜事,不就是新开了几家“官企”吗,运行模式古已有之,无非就是技术和产品新一点,是从洋人那儿学来的。

直到1872年筹建的“轮船招商局”,成为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混合所有制股份公司,跳出了“国有专营”,创造性的提出“官督商办”,这才开创了一番新气象,后来也被李鸿章视为,是自己办洋务最得意的手笔。

中华帝国两千年,上层建筑是“秦制”?经济基础却隐含另一套规则

李鸿章

什么是“官督商办”?

其实就是官民合股开公司,但是官府只要分红,不干涉日常经营,只派一些代表进驻,领头的叫“督办”,监督“国有资产”保值升值,顺带协调一下政商关系,如此而已。

公司则按照自己的章程制度,自行管理、自负盈亏。

这个事今天看来平平无奇,但当时洋务运动的新式企业,一水儿全是官办,轮船招商局第一个吃了“股份制”的螃蟹,拿出了股份制的公司章程,开了风气之先。

最早写这个章程,把领导的构想落到实处的,正是李鸿章的“钱袋子”:盛宣怀。

但公司创立之初,还是“打天下”的阶段,不能搞“任人唯亲”,于是在1873年,李鸿章聘请了当时中国最好的职业经理人,大买办唐廷枢、徐润,分别担任招商局的总办、会办,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公司总裁、副总裁,盛宣怀当时也被委任为会办,排名在徐润之后,最多算是三把手。

中华帝国两千年,上层建筑是“秦制”?经济基础却隐含另一套规则

老年盛宣怀

不过盛宣怀一点儿也不冤。

唐廷枢之前受聘英国怡和洋行,把航运线路从上海做到了福州和马尼拉,徐润则出身宝顺洋行,开辟了上海到横滨、长崎的远洋航线,轮船招商局主打航运生意,请这两位大神,简直太合适了。

事实证明,在自由竞争的情况下,中国民营企业家的能力绝不逊于那些老洋行。

当时长江航运的“双寡头”——旗昌洋行和太古洋行,很快就被招商局抢了蛋糕,后因经营不善,太古的股票,100两面值已经跌到了56两,几乎腰斩;旗昌的股票,100两跌到70两,跌了30%。

后来旗昌干不下去了,干脆把航运业务以220万两,卖给了招商局。

中华帝国两千年,上层建筑是“秦制”?经济基础却隐含另一套规则

轮船招商局上海总局旧址

招商局当时总资产才75万两,闪转腾挪玩了一出“小鱼吃大鱼”,放到今天,也是相当精彩的企业并购案。

并购之后,唐廷枢还从竞争对手太古那里,挖来了管理层核心、著名买办郑观应,之后又和太古签订“齐价合同”,双寡头联手,垄断了长江航运市场。

那段时间,招商局利润连年大涨,正是黄金岁月。

但是郑观应过来入职之前,提出了著名的“郑观应之问”,却成为招商局,也是一百多年来,所有的民营企业,头顶上的一丝乌云。

郑观应是这样考虑的——

第一,所谓“官督商办”,最终决定权还是归“上边”,那么将来会不会有变故?能不能像外资公司那样,遵守契约精神,保护私有财产?

第二,招商局的“后台”是李鸿章,“官督商办”就是他提出来,自己当然不会违背,但如果有一天李鸿章失势,后来者不问是非,随意插手公司事务,该怎么办?

中华帝国两千年,上层建筑是“秦制”?经济基础却隐含另一套规则

郑观应

唐、徐两位职业经理人,按照商业逻辑,简单粗暴的回答了“郑观应之问”,那就是:国退民进,干脆将企业全面民营化。

1882年,唐、徐、郑三位职业经理人,联名给李鸿章打报告,提出把公司里的国资股份,按年返还、逐渐清零,给公司改制成纯民企。

要不怎么说,这“喝洋墨水”的人,不了解“中国特色”呢?

你说李中堂为啥费劲巴拉,要办航运公司?

就是保护南粮北调的漕运安全,防止大清朝被洋人“卡脖子”吗。

招商局的第一桶金,又是怎么来的?

还不是国家每年划拨40万石的江浙漕粮运输指标,给招商局专营吗?

没有国家计划支持,你怎么在长江上和各大洋行PK?

说什么“股份制”?

孙猴子根本就没出“国有专营”的手掌心。

谁翅膀硬了,想要单飞,“国资办”有的是手段办你。

中华帝国两千年,上层建筑是“秦制”?经济基础却隐含另一套规则

既然是“官督商办”,招商局的关防印章,都在那些“督办”官员手里攥着呢,盖章审批的时候,处处为难一下那些洋买办,自然手到擒来。

到1884年,“常务副总裁”徐润挪用招商局公款,在上海滩炒房,被盛宣怀告发,徐润因此被公司罢免了。

讽刺的是,徐润本身也是招商局的股东,有大把的股权,还有每年的分红,按公司章程,这些资产本来就该是人家股东的,和挪用公款是两码事,而且价值也超过挪用款的几倍。

但是不行,官方施压,给了徐润一个净身出户,一个大子儿也不能从公司拿走,还要逼着他变卖房产,还了欠债。

第二年,唐廷枢也被排挤走了。

此后一百多年,这类情景反复重演。

于是,李中堂的“自己人”、公司三把手盛宣怀上位,同时兼任督办和总办,大致上说,既是监事会主席,又是公司总裁,自己监督自己。他还逼迫其他私人股东撤股,原本的“民营化”,反倒成了“国进民退”。

这是“郑观应之问”的第一次应验,官僚主义战胜了企业家精神,所以后世学者评价说,这是中国“官僚资本主义产生的转折点”。

中华帝国两千年,上层建筑是“秦制”?经济基础却隐含另一套规则

盛宣怀官服像

盛宣怀和“洋买办”截然不同,他爷爷在浙江当过知府,老爹官至湖北粮道,是个正儿八经的“官二代”,所以他的经营理念不用说,一定是“官商化”。

于是乎,轮船招商局很快就成了现代“国企病”的集大成者,管理混乱、人浮于事、裙带关系盛行。1908年的数据,仅招商局的上海总部,就有各类管理人员207人,总薪水高达7.4万两/年。

至于贪污腐败、夹带私货、跑冒滴漏、以权谋私,几乎就是公开的秘密,而且上行下效互相攀比,你要两袖清风,反而成了不入流的另类。

就这?

经营能好到哪儿去?

到最后,就连“喂到嘴里的饭”,都咽不下去了。招商局承办的官府漕运业务,这可是垄断专营啊,竟然也能干亏损,十几年里,亏了近百万两白银。

后来袁世凯练北洋新军,也不敢“烦劳”招商局了,私下里,是找各大洋行来运军粮。到1902年,太古洋行已经占据了大运河漕粮运输业务的六成以上,大清朝的大动脉,实际上已经被“卡脖子”了。

中华帝国两千年,上层建筑是“秦制”?经济基础却隐含另一套规则

袁世凯与洋人

这还只是“内忧”,更大的“外患”,就是官府自己。

满朝文武都知道,招商局是能下“金蛋”的鹅,都想来“提款机”上薅一把,各种提留、摊派、逼捐,成了日常操作。

比如盛宣怀兴办北洋大学堂(天津大学前身)、南洋公学(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的前身)、公共图书馆等等社会事业,每年从招商局拿走的“捐款”,都不下几万两。

后来袁世凯接替盛宣怀,入主轮船招商局,那就更“不见外”了,运送官兵和军需品、承运外国使节出访游历,这些活从来不少,而且从来就不给钱。

中华帝国两千年,上层建筑是“秦制”?经济基础却隐含另一套规则

1899年的数据,企业年利润里有81%,都被官府以各种名义切走了,只有19%,能按照股权给股东们分配。

1909年的数据,官府历年摊派给招商局的杂费,足有130多万两,超过公司总股本的三分之一。

可想而知,后来招商局已经烂到什么样了。

眼看甘蔗就被嚼成渣,没多少油水了,在股东们的力争下,直到1911年8月,大清朝距离灭亡还有不到半年,这才颁布新章程,准许变卖招商局,将其全面民营化。

但是,要不怎么说企业难办呢?

转过年来的1912年1月,中山先生就在南京组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——新店开张没钱不行啊,第一个想到,就是“大金鹅”招商局,内阁会议居然决议,把招商局抵押给日本人,筹款1000万两,要求董事会在48小时内答复。

陆军总长黄兴还特意指示沪军都督陈其美,如果招商局不答复,就派军队采取强制措施。

这是“郑观应之问”的再一次应验——

中华帝国两千年,上层建筑是“秦制”?经济基础却隐含另一套规则

原则上来讲,招商局是民营企业家的私有财产,不是荒郊野外的无主物,国家要抵押、要筹款,也不是不可以,但总要给股东们解释清楚吧,总要拿出价值对等的担保吧,总要承诺一定的利益补偿吧?

一言不合,就要“抄家”?以后谁还敢在你地面上盖房子?

正要擦枪走火,洋人出面了,因为英美不愿意看到招商局被日本人控制,沾这个大便宜,于是积极干涉。国府这才做出了让步,派汪精卫、陈其美和招商局董事会谈判,最后决议“借款”50万,给沪军都督府做军费,承诺将来连本带利,由国府偿还,风波才算平息。

但乱世之下,招商局就像一块肥肉摆在那里,虎视眈眈者不在少数。

直到1932年,蒋校长玩了个绝的,派人刺杀了时任招商局总办、老同盟会员赵铁桥,以铁血手段实施斩首行动,后来用三个月的时间,这才再次把招商局收归国有。

中华帝国两千年,上层建筑是“秦制”?经济基础却隐含另一套规则

当然,那就是另外的一篇文章了。

那么元芳,你说,类似这样的事,还曾经有过吗?以后还会再有吗?

Tags:
友情链接